法律咨询热线
188-1886-1521      186-6489-6855

律师介绍
您现在的位置是:一天易法网>一天采访集

陈一天律师就“蓝鲸自杀游戏”发表自身看法,极端青少年易陷入游戏

来源:一天易法网  作者:广州刑事律师  时间:2017-05-19

分享到:

       \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湛江17岁学生因“蓝鲸自杀游戏”被捕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2017年5月16日)稿件来源:未来网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近日,湛江市公安局网警支队网上巡查发现,湛江市有网民组织“蓝鲸自杀游戏”QQ群,群组聊天内容煽动群成员进行各种各样自残任务,直至自杀。目前,该QQ群群主、湛江某学校的17岁学生徐某某因触犯刑法宣扬极端主义罪被刑事拘留。

  经调查,徐某某自称2017年5月9日晚上,他被一个不认识的QQ拉入“蓝鲸自杀游戏”QQ群,他在群里观看了十多分钟之后,退出了“蓝鲸自杀游戏”QQ群。据徐某某供称,他有一个主要买卖软件和衣服的QQ群,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他的QQ群组,活跃群,他在空间里发表了两条关于“蓝鲸自杀游戏”的说说,并把用刀片在手臂上割鲸鱼图案的图片上传到Q群,还编造“恭喜群内11个朋友完成蓝鲸任务”的谣言。

  青少年为何沉迷死亡游戏?

  记者发现,“蓝鲸死亡游戏”的群成员中56%是90后,另一个名为“4:20叫我起床”QQ群成员中有40%是00后。俄罗斯赌博者喜欢玩左轮手枪游戏,赌的是5/6的存活率,而参与“蓝鲸死亡游戏”的人往往被人利用各种黑暗的环境里被摧毁生活信念,最终在组织者的诱导下选择自杀,“蓝鲸死亡游戏”具有更大的威胁性。

  对于这种“亡命”游戏,青少年为什么不仅不反抗,反而趋之若鹜呢?其背后深层的心理学原因是什么?

  在浙江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、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王晓华看来,“90后认为我的地盘我做主,我的身体我做主。现在的孩子既没有正确的生死观,又遭遇太少的挫折。”

 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学者、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陈一天认为,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的特殊时期,对好多事情有了解,又不是很清楚;对一切充满好奇,却不敢表露自己;喜欢被人关注,但又不喜欢讨好别人,自尊心强,又不太容易宽容别人与自己。

  “比较爱走极端的青少年,容易成为蓝鲸游戏的对象。”陈一天表示,参与蓝鲸游戏的青少年大多会有一种特别的心里,即自己是与众不同的,是渴望得到关注的。特别是在一群人中间,当他发出按游戏指令完成的照片时,各种参与者的肯定与支持类的回应,会使他产生归属感,甚至很享受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的过程。

  对于蓝鲸游戏影响青少年的原因,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方婷认为,人的心理中会存在有关注负面信息的特点,更关注恶性事件,投射到自己身上就更消极。主要原因有三点:一是青少年的经验不足,迫切地要求生活独立,产生各种各样的强烈需求,青年的情绪有明显的两极性、不稳定,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。二是现在的青少年接触到的信息更多元化,他们更自主化、个体化,对于亲情、传统和生命的重视度降低了,更容易尝试新鲜事物。其中部分个性张扬的群体不畏惧死亡,同时也更渴望别人来关注自己,甚至以痛苦和自残等行为吸引别人的注意; 三是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、对自己愿望及行动的合理性缺乏足够的认识,尤其是没有成家立业,不像成人一样有家庭的体会、责任和义务。

  有专家表示,青少年沉迷此类游戏,一方面是他们精神空虚、缺乏奋斗目标,心智不成熟;另一方面,游戏自身的邪恶本质,才是悲剧的根源。游戏通过剥夺游戏参与者的睡眠(如要求凌晨4点20分起床),看一整天的恐怖电影,持续增加参与者的负面情绪,摧毁参与者生活的信念。并且以裸照威胁参与者不得“退出”,诱导参与者通过自残来寻求“解脱”。他们通过有计划的诱导来操控“玩家”的心智,这与邪教的“洗脑”十分相似。

  如何解救沉迷自杀游戏无法自拔的青少年?

 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吴鹏飞认为,游戏是儿童生活成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。但游戏的形式与内容要符合社会的公序良俗,要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。但是,中国的游戏与电影电视一样没有分级制度,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。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影视、游戏分级制度,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宣传消极、厌世、甚至死亡的不良信息。就防范而言,无论是游戏开发者,还是运营者,或者其他媒介,只要明知是死亡游戏,无论是否造成实际损害,均应该承担道德,法律上的责任。

 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,死亡几乎和性一样,人们往往避而不谈,讳莫如深。“现在,我们的教育中缺少这样人性关爱的理念,希望在公民教育部加强安全教育和珍爱生命的教育,正面引导儿童正确看待死亡,教育他们从小热爱生命。”吴鹏飞补充道。

  方婷说,随着年龄的增加、智力的发展、社会经验的积累,青少年的情绪逐渐趋于稳定化,从生理、心理上趋向全面成熟。目前需要政府、学校、家庭都重视这种现象,让青少年们从更小的时候就学会会关心别人,而不是更关注自己。重要的是一定要给予他们挫折教育,并从机制上加强义工建设。

  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黄小忠认为,从根源上来看,要更多关注自杀者群体,及早发现并帮助他们,如国际上提出的为自杀者建立社会支持系统,在他们身边围绕一些“暖男”“暖女”,避免自杀者扎堆。这些“暖男暖女”志愿者们可以组织“海豚自爱计划”,持续对厌世者进行帮扶,输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,帮助这些人重拾信念和希望,让他们爱自己,爱生活,爱生命。

 \